【成語意思】:詞不逮理:指說話、寫文章時所用的詞句不能充分、確切表達(dá)出思想感情。
【成語來源】:南朝·梁·王僧孺《太常敬子任府君傳》:“少孺(枚乘)速而未工,長卿(司馬相如)工而未速,孟堅(班固)辭不逮理,平子(張衡)意不及文。”
【成語拼音】:cí bù dài lǐ
【成語聲母】:CBDL
【成語年代】:南朝成語
【用法分析】:詞不逮理作主語、賓語;用于書面語和口語中,常用于批評表達(dá)不當(dāng)。
【成語結(jié)構(gòu)】:聯(lián)合式成語
【成語字?jǐn)?shù)】:四字成語
【使用程度】:常用成語
【褒貶解析】:中性成語
【詞不逮理的近義詞】:言之無物、言不及義
【詞不逮理的反義詞】:言之成理、言之有物
【成語例子】:他的文章雖然字?jǐn)?shù)不少,但常常詞不逮理,讓人難以理解其真正意圖。
【成語接龍】:
詞不逮理 → 理直氣壯 → 壯志凌云 → 云淡風(fēng)輕 → 清風(fēng)明月 → 月明點滴 → 滴水穿石 → 石破天驚 → 驚天動地 → 地久天長 → 長驅(qū)直入 → 入木三分 → 分庭抗禮